節能環保產業迎重大機遇 兩岸企業共享藍海空間
“一盞新型的天花龍骨節能燈可讓大陸室內照明每年節省一半以上的電力。”企業家王仲鵬用帶著臺灣口音的普通話說。
這位來自臺灣的企業家帶著名為“屠龍刀”的產品項目來到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舉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節能環保論壇上,并以1億元人民幣資金,投資落戶當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王仲鵬任董事長的臺灣鵬景集團瞄準了室內天花板節能照明產品“龍骨燈”市場。“我們的調研資料顯示,國內天花板龍骨的市場規模在2013年就超過了50億平方米面積,并以每年7%的幅度增長。”
據了解,鵬景集團的龍骨燈在獲得美國及臺灣地區發明專利之后,在大陸也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王仲鵬介紹,若粗估市場占有率為50%,則18億支燈管的供給量,就可以每年為國家節省一半以上的照明電力,且其壽命長達20年以上,減少了許多浪費。
在大陸,像馬鞍山市這樣以節能環保類企業為集聚的產業園區正在逐漸增加,并開始向河南、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區鋪展。
“隨著環境及資源能源問題的日益緊張,新經濟常態下傳統產業面臨極大競爭壓力,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節能環保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說。
劉文強介紹,2012至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在細分領域中,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增速迅猛,年增長率均超過了20%。2015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已達4.5萬億元,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
在臺商看來,大陸為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而做出的政策調整,無疑為節能環保產業開啟了投資的“盛宴”。多名臺灣行業代表表示,大陸的潛在巨大市場需求量級巨大,為臺灣的節能環保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面對大陸目前環保節能意識的增強,廣大的內需市場讓臺企落地意愿強烈。同時已經開始的環保產業先進政策,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前進。”王仲鵬說。
在大陸,目前,一批區位優勢突出、集中度高的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已經形成以集聚區為依托、大型企業集團為核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套的產業格局。
“未來這些園區將會逐步提升為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劉文強說。與此同時,政策也驅使大陸企業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并提高產業集中度,在土壤修復、水務環保、綠色制造等領域,未來的投資市場不可限量。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深化兩岸合作,促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周寧說,隨著內外環境變化,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兩岸企業都面臨調整升級的壓力。